中国制造2025揭面纱 双渠道融资“补血”制造业
专家表示,存量制造业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,增量企业将以直接融资为主
本报
“深化金融领域改革,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,降低融资成本。”5月19日,国务院发布的《中国制造2025》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出上述要求。对于制造业融资渠道,《中国制造2025》要求从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入手,为制造业“补血”。
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“从目前制造业发展现状来看,存量企业仍以间接融资为主,未来增量企业将以直接融资为主。”
据《证券日报》记者梳理,在间接融资渠道层面,《中国制造2025》提出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、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,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、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。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业务范围内加大对制造业走出去的服务力度,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增加对制造业企业的贷款投放,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制造业企业特点的产品和业务。
“要完成《中国制造2025》这一10年行动纲领,实现制造业升级,完成制造强国任务,需要多层次资本市场发挥更大作用,对于产权清晰、透明度高的企业可以更多选择直接融资渠道,尤其是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。”刘元春表示,其中,主板将起主导作用,中小板、创业板以及新三板可以为新兴制造业企业及时“补血”。
除拓宽融资渠道以外,《中国制造2025》强调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,如充分利用现有渠道,加强财政资金对制造业的支持,重点投向智能制造、高端装备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,为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。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,逐步从“补建设”向“补运营”转变,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。同时,实施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,推进增值税改革,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,切实减轻制造业企业税收负担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为实现上述任务,《中国制造2025》特别提出加强“互联网+”应用,即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。制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线图,明确发展方向、目标和路径。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、众包设计、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,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、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。